谈沈从文文学作品多,谈他作品后面潜藏的东西少。我尝试一下,谈谈我读沈从文的收获。
我为什么用“生命态度”这个词,没有用政治态度?因为在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态下,有太多政客都在用各种响亮漂亮的词汇来欺骗人民。“政治”不是被别人,而是被一帮玩政治的政客弄坏了。正因为如此,沈从文对于当时流行的政治极不感兴趣,甚至反感。但是,沈从文作为一位大作家,不可没有他的“政治”。只是他的政治观念不是抽象概念和某些理论家的权威理论的“演绎”,而是他从自己的生命感受出发,根据自己内心体验过的感受和升华整理之后的观念来判断一切。因此,他的政治,就是他的生命态度。反过来说,他的生命态度就是他的政治。他说“我是无信仰的,我只相信生命”。他富有诗意地说过自己“决心用一支笔,来好好地保留最后一个浪漫派在20世纪生命挥霍的形式。”我特别欣赏这几个词,一个是“浪漫派”,一个是“生命挥霍”。沈从文对自己的判断十分准确,他确认自己是一个浪漫主义者。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者的他,在20世纪,怎么来运行他的生命呢?他选择了“挥霍”。按我们的理解,“挥霍”这个词在当下意义不是很好。沈从文有意识选择这个词,意在用它强调对生命畅快淋漓的张扬和“放肆”,一个自由的生命应该激情澎湃地放肆“挥霍”,让生命在一种自由状态下大胆、直率、热情,勇敢地运行。这就是沈从文的“政治”。或者准确地说,这就是沈从文“政治”底色。
构成沈从文生命态度和思想内核的几个维度:巫傩文化的想象力和浪漫精神以及儒释道杂糅在一起的认知方式;山地边民顽强彪悍倔强坚韧的生命元气;五四民主自由平等的现代精神;个体精神独立意识。这四个维度,构成沈从文的“生命态度”,也就是他的“政治哲学”。他在这些丰富的观念之上,俯瞰大地,观察社会和人生。《柏子》《花狗》《戴水獭皮帽子的人》《一个多情水手和一个多情的妇人》......这些伟大作品,无不力透纸背地成为沈从文生命态度宣言书。
他的“生命态度”有如下主要内容:
一、以生命感悟判断是非
他说:我是一个乡下人,无论我到哪里,心里都带着一杆秤。我用自己这个秤去秤是非,秤对错。他不相信跟自己生命体验没有关系或者说自己生命还没有体验到的所谓“认识”。这一点极其重要,当下我们似乎没做到。尤其网络时代,每一则热点都会激起无数谩骂或者讨论,遗憾的是,大多数都是跟风随大流,很少有人独立思考。沈从文先生一辈子坚守的一条非常朴实的原理——必须经历过,体验过,用自己心中的“秤”秤过以后,再去做判断的道理,被稀释地无人知晓。他说过,智慧应当直接从生活中吸收消化才能得到的朴实真理,值得我们这代人好好思索和记取。他说“我看一切,却并不把那个社会价值掺加进去,估定我的爱憎。我不愿问价钱多少来为百物做一个好坏评价,却愿意考察它在我感官上使我愉快不愉快的分量。我永不厌倦的是‘看’一切。”
正是他坚持以自己眼睛看世界的生命态度,他在大方向上总是走在时代的前列。
坚持人性的价值高于一切。他提出并一直坚持他的文学就是要“建一座人性的希腊小庙)。《一个大王》中的刘云亭,为爱情愿意“出生入死”,写得悲怆而有力量。他坚持五四精神一辈子不变。为了民主、自由,他为胡也频丁玲冒死奔走。他坚持以美善来改变国民性。《边城》静穆的乡村之美,为世界树立了东方乡村美学典范。他坚持独立思考和自由思想。当不能创作,就断舍离,坚定地放弃写作,把精力投入到文物研究之中,成为物质文化学者。
二、以生命感悟为批判定位
他对事物判断的准则不是别的,而是依凭个体生命的感悟来定位的,绝不随风倒。新文化运动在促进中国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一个严重的问题——全盘西化。一些中国知识分子高呼,不要读中国书,打倒孔家店。在这个时候,乡下来到北京的沈从文则保持了比较清醒头脑。他一方面看到西方文化先进的方面,一方面反思中国传统文化不足的地方,他不人云亦云,也不趋同随大流。他坚持从自己的生命过程中接触到感受过的现象出发,去实践,去创作,去取舍,去判断是非好坏。他对待传统,认为符合人性的真美善才是对的,反之则是错的。他的观念中有对传统文化的自信,但绝不迷信。他认为,现代化一定要建立自己的文化自信。我们不是什么都不好,传统中有很多好的东西,所以我们要去张扬我们好的东西,但糟粕必须接受批判。同样,对于西方文化,绝不离开生命感悟去高唱赞歌。他对很多离开中国现实问题的“拿来主义”,进行了深刻的嘲讽和批判。所以,沈从文可以说是当时为数不多地保持清醒的作家,从这点说,他的确伟大。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对传统文化的彻底扫荡,打倒孔家店,打倒一切封建迷信等等口号成为绝大多数知识分子的信条。例如鲁迅的“甚至不读古书”,“吃人”,“从来如此就对么”,钱玄同的“铲除东方文化”,陈独秀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总司令,传统文化在他眼里就是垃圾等等风向标人物的思想观念成为当时摧枯拉朽的思想潮流。沈从文去北京很大程度上是奔着他们去的,他为他们的思想所倾倒。但是,那些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思想,没有砸碎沈从文从生命感悟中得来的东西,他坚持认为要改变传统革新传统,但并不认为传统都是腐朽的。他在自己生命感悟中,一方面保持警惕和批判精神来接受西方民主自由思想,另一方面却在小心捡拾被五四激进分子砸碎的传统文化,从中寻找民族的精华。
他以生命感悟为批判定位。他尖锐地批判有种人“痛恨一切谈中国文化的人,以为该死。他自己,则中国文化是什么,他没有求得结论,西洋文化是什么,同样没有求得结论……以为中国一切糟糕,愿意生存于西洋物质文明之中。”他无情地嘲讽一个大学生只知道梳分头、喝威士忌、白兰地,然后认为汾酒花雕不行,咖啡比茶好多了。在他笔下,他对传统被现代性冲击之后的中国该向何处去,提供了自己的探索,而不是像某些领袖人物一样独断专行地提出的摧毁方案和摧毁行动。
经过历史验证之后,陈独秀、胡适等一大批先锋们逐渐冷静下来,也看到当年对传统文化“全盘否定”的弊端。胡适就深刻检讨了自己,说那时是“正义的火气”鼓噪的结果,把一切传统视为垃圾显然是不正确的。
尊重自己的生命感悟,沈从文当时已经触碰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中国问题”怎样解决。从历史上看,一种是从西方文化引进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法,这显然走不通;另一种是用中国传统文化解决问题,这显然也走不通。那用何种方式?沈从文就用自己的生命去实践,在他的作品开辟了两大系列:一个是乡土文学系列,一个是都市文学系列。两大系列两种色调两种色温,完全可以看出,在乡土文字系列中,尽管置放了大量的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但更多的是对传统以明丽色彩加以颂扬,对现代文明进入中国引起的冲击怀抱深刻反思,而不是一味叫好。
三、以生命感悟张扬生命庄严
他提出的生命的庄严就是一种生命态度。他认为人要活得像“人”一样,有好的生命状态。他高度赞扬健康、阳光、朴实、勇敢、善良。他有句非常有名的话“我崇拜朝气,我喜欢自由,我赞美胆量大的,精力强的。”他和海德格尔很接近,海德格尔也有一句话叫做:人要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在这一点上,他和海德格尔十分接近。海德格尔强调生命的栖居,而不是筑居。筑居只解决生存,栖居才能解决精神。这才是沈从文认为的人应该有的状态。他给自己孩子取名,就鲜明地传达出他对健康阳光勇猛善良的固执的偏爱。他的孩子一个叫沈龙珠,一个叫沈虎雏。都具有生龙活虎般的生命意识。
他决心用文学来摧毁”庸俗腐败小气自私的市侩人生观”。由此,他提出,“要向人生远景凝目”。他的作品总是将美好展示给人类,以此树立榜样,借此引导社会前进。他歌颂自然之美和人性之美。他写沅水两岸二十几个县份人们的喜怒哀乐,写船夫水手艰辛之中的冲淡、平和勇敢,写沿河吊脚楼岸边女人对河里水手的思念,戴水獭皮帽子的豪放,被处死之前刘副官面对生死的态度,龙朱强壮如狮子等等,都含有隐忍的强大,和平凡的伟岸。《雨后》中,“她”和四狗的对话:我知道你要来,所以我等。这是多么健康无做作的爱!《菜园》里坚强沉默的母爱。“淡极始知花更艳”。他作品不仅包含温柔阳光美好的一面,同样有血淋淋残酷无情的另一面。这是这一面,多年以来,一直被批评家有意识地选择性“色盲”。以至于,弄得沈从文有时候也会发出哀叹: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也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作品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
无论阳光善良或是惨淡血腥,沈从文都强调追求生命的庄严。为了实现“生命的庄严”,他极力反对的是一种“阴性人格”。
他的“阴性人格”指:1、阴鄙性。仿佛细腻、其实庸俗。仿佛和平,其实阴险。仿佛清高,其实鬼祟祟。应世技巧圆熟。(相当于当下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2、阉寺性。这种人对国家貌作热情,对事马马虎虎,对人毫无感情。雄身而雌声。(虚伪的大道理讲述者)3、庸常性。生命无性格、生活无目的,生存无幻想。(平庸的世俗混混)他认为这些人具有生物学上的退化特征。
如何治疗这种“阴性人格”,他开出的良药,在哲学上提出建设“优美理想的人生哲学”。用纯洁、朴素、童心来对症下药。他认为,阉宦是懒惰、小气、生殖力不足。这种尖锐批判主要在都市文学系列之中。《八骏图》《绅士的太太》。他的文化理想主要寄存在乡村。主要代表作有《边城》《柏子》《丈夫》《神巫之爱》《月下小景》《三三》《雨后》《阿黑》《虎雏》等。这些作品代表了“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美丽当永远都是善的一种形式,文化的向上就是追求善的象征。
(一审:李孟河 二审:李寒露 三审:彭业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