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里耶寻秦记之四丨那颗“藠头”
发布时间:2023-03-09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作者:

文/山里人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便在里耶古镇的一家酒店招待他们。席间,热情的酒店老板给我们端上了一盘自制的酸藠(jiao)头,红色辣椒浆裹着洁白的藠头,“色、香、味、形”极佳,非常勾引人的食欲,酒过三巡的朋友一尝,其味酸酸甜甜,微辣爽脆,又极解酒气。几个朋友一连吃了三盘,赞不绝口,余味尤尽!

酒足饭饱后,我和朋友一起去里耶(古城)秦简博物馆参观,在博物馆的一个陈列展柜前,我指着展柜中一个小玻璃瓶逗朋友说:“你们猜猜,那个玻璃瓶中装的是什么?”有朋友凑上前去仔细观看:“莫不是中午我们吃的藠头?”我便给朋友讲解:“这藠头可是从里耶古城的古井中出土的,至今已有二千二百年了。”朋友们惊讶:“哇!二千二百年前的秦代人也吃藠头,不知有没有我们今天吃的美味?”“呵呵,你们如今搞旅游,能不能将酸藠头做成旅游食品。”“一个可以集聚人气,二千二百年前的秦代美食。”……酒兴未尽的朋友还为里耶的旅游发展支起“招”来了。

众所周知,中国人追求“美食”可谓“穷尽侈靡”,正所谓“色、香、味、形、器”一应俱全。在“美食”上讲求享受,心甘情愿地把大量财力精力花在此中,“菜中味、酒中趣、茶中情”,无论贫富,不分贵贱,人们在“美食”之中各得其所,各享其乐。国人最能吃,也最会吃,在吃上可谓无所不在,无所不通,其表面上看是一种生理需求,但实际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是借吃这种形式表达一种丰富的心理内涵,获得更深刻的社会含义。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曾曰:“食、色,性也。”一个自然的人,“口腹之乐”与“男女之乐”都是人的自然需要。然则,性有年龄阶段,而食则与人终身相随。《史记·丽生陆贾列传》:“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汉书·食货志》载:“食为八政之首。”可见饮食对历代统治者的重要性。在民间也有“人生万事,吃饭第一”。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等等。中国的饮食逆源,应从伏羲氏、神农氏、黄帝等说起,“钻木取火,从此熟食。”“蒸谷为饮,烹谷为粥。”陶具的出现使人们第一次拥有了饮食的炊具和容器。商周时期,人们主要以谷物蔬菜为主食。春秋战国时期,旱田主要产稷(小米),是为五谷之长,还出产黍(粟)、大麦、菽(豆类),南方水田产稻,而菜蔬就更为丰富了。湘西里耶古城的古井中出土的“藠头”,是为秦汉时代的产物,就是当时南方主要菜蔬。与此同时出土的还有桃核、梅子、酸枣、葫芦及鹿、犬、猪、鸡等动物骨头,可见当时里耶(秦迁陵县)的食物还是比较丰富!

查看一些教科书,我们可以发现,“藠头”为百合科植物薤的鳞茎,又名“藠子”“薤白”,味辛辣。主产于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系我国南方特有的蔬菜。为2年生栽培,以鳞茎入食,质地洁白,口感脆嫩,营养丰富,具有“防暑、开胃、助消化”等保健功效和“理气、宽胸、通阳、治胸痹痛、脘腹痛、泻痢、症疖”等药效。常加工成盐渍、酸甜藠头食用和出售。清王朝时,云南开远的甜藠头还作为贡品进献皇宫,因而在清宫中还留下了“久吃龙肝不知味,馋涎只为甜藠头”的赞语。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饮食文化渊远流长。中国的菜肴因其独具特色的“色、香、味、形”,而对全世界有着无穷的诱惑力。长期以来,各地区、各民族的方方面面的差异,形成了有着不同风格、不同风味的地方菜系。说起这些菜系,多数人都会对“四大菜系”“八大菜系”津津乐道。所谓的“四大菜系”即鲁菜、川菜、苏菜、粤菜;所谓的“八大菜系”即在四大菜系后加上湘菜、皖菜、浙菜、闽菜。除此之外,还有“七大菜系”“十二大菜系”“十六大菜系”等说法。而“四大菜系”或“八大菜系”均为人们普遍公认。人们还将“八大菜系”分别比喻为:苏、浙菜像是清秀多情的江南美女,鲁、皖菜像是古朴壮实的北方大汉,粤、闽菜犹如风流典雅的书香公子,川、湘菜就如内涵丰富且才艺满身的名人高士。据出土的里耶秦简解释,当时的里耶(秦迁陵县)也出现了许多菜品,除了“藠头”,还有芋、芹、韭、蒜、葫芦等菜名,同时也还有橘、梅、桃、枣、李等果品。

上古到东周时期,古人主要栖息在黄河流域,而北方菜至今是饮食的主体。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楚、吴、越等国的兴起,南方基调的菜肴曾在屈原的《楚辞·招魂书》中有过描写:“室家遂宗,食多方些。稻粢(zi)穱(zhuo)麦,挐黄梁些。大苦醎酸,辛甘行些。肥牛之腱,懦若芳些。和酸若苦,陈吴羹些。胹(er)鳖炮羔,有柘浆些。鹄酸臇(juan)凫,煎鸿鸧些。露鸡臛(huo)蠵(xi),厉而不爽些。粔(ju)敉(mi)蜜饵,有餦餭些。瑶浆蜜勺,实羽觞(shang)些。”其大意是,宗族相聚会餐,摆上琳琅满目的食物,新鲜的稻谷,香溢的小麦,金灿灿的黄粱。调成有苦有咸有酸有甜有辣的滋味,加上肥牛肌肉筋骨一起炖煮,芳香四溢。吴地的风味,就此奉上,清蒸鱼鳖,火烤羊羔,金黄糖浆,一并淋上。醋熘天鹅,风干野鸭,大雁乳鸽,滚油煎炸。鸡肉龟肉小火慢煮,油炸糍粑蜜糖滚过,甜滋美味。在倒上玉酿琼浆,大家共饮美酒佳酿!秦汉时期,大力开疆拓土,地处西南的巴蜀得到了迅速发展,杨雄《蜀都赋》就有对川菜原形的记述。到了唐、宋、元、明、清,地域辽阔,民族融合,饮食更是得到了长足发展。

据专家学者考证,里耶秦简中有许多记录饮食的简牍,如有几枚秦简就记录了秦代迁陵县衙的官吏饮食就餐的情况,一日两餐,非常翔实,可谓世界上最早的餐饮记录。还有一枚秦简记录了当时的一些菜品,有“芋、芹、韭、蒜”等,同时还出现了“季R”、“析R”等字迹,疑为当时的“菜谱”,因秦简还未完全解释,这些菜能否做成美味佳肴,我们拭目以待。另据有关专家撰文介绍,他们从里耶秦简中发现了秦人买卖虎肉的纪录:“卅五年十月壬辰朔乙酉少内守履出黔首所得虎肉二斗卖于更戍士五城父£里。”“阳所取钱册率之斗廿钱令史就视平魋(tui)手。”两枚秦简拼凑来意思是说,“秦皇三十五年十月的一天,叫履的少内守(秦代县管财政的长官)把百姓捕获上交的二斗虎肉卖给守边的武士。这个原籍城父县(今安徽亳州)某里叫阳的武士取四十钱,折合每斗二十钱交给了县少内,一个叫令小吏监视,一个叫魋的记录此事。”简文中叫阳的武士买虎肉,肯定是为了美餐一顿。因为,早在周朝时就有周王“猎虎烹食”的记录,后又有炙烤虎肉食用的药方,说虎肉“益气力、治风邪”。或许当时秦代已有食补的说法,吃虎肉强身健体,这个武士可能没吃过虎肉,想尝尝“百兽之王”的味道。而当时一斗虎肉二十钱,以当时每日工资才八钱(据秦代出土文献记载)计算,二斗虎肉吃一顿就要花五日工钱,其价格也不菲啊!

关于吃,最著名的典故还在汉高祖刘邦身上,据《史记·楚元王世家第二十》记载:“说是刘邦有兄弟四人,大哥早年亡故。他当年躲难避祸时,经常到他大嫂家蹭饭吃,不仅他一人吃,还带一班所谓的宾客也来吃。可怜刘大嫂一个女人持家不易,刘邦这伙人都是食量超大的壮汉,三吃两吃就吃得刘大嫂顶不住厌烦起来,就假装羹粥吃完了,用勺子刮锅发出清脆声响,暗示这伙吃货另找地方。不承想,刘邦为人精明,便跑进厨房揭锅偷看,发现锅里还有羹粥没吃完,怒从心起,有饭不让吃,太伤自尊心,于是怨恨起刘大嫂。到了刘邦做皇帝时,封了三亲六眷,单单不封大哥大嫂的儿子。刘老太公就问刘邦为什么忘记给你大哥大嫂的儿子加封,刘邦答到,不是我不封,怨就怨大嫂当年有羹粥不给我吃啊!之后,刘邦给大哥大嫂的儿子封了一个侮辱性的羹颉(jia)侯。”从这件事情上来看,刘邦一生奋斗打拼当皇帝,也只是为了一口“剩饭”。

“一方山水养一方人。”因气候环境、风俗习惯的不同,山东、东北人多喜咸、江浙一带人多喜甜、山西、陕西人多喜酸、四川、湖南人多喜麻辣。那么,湘西里耶(秦迁陵县)因地处湘川(渝)交界处,潮湿之气较重,也是极喜麻辣的地方。而“藠头”也是辛辣之物,所以,在里耶人们喜食“藠头”也不足为怪,制作成“藠头”这样的“美食”也理所当然,因而从古井中出土“藠头”更是自然而然的了。


相关链接】

湘西里耶寻秦记之一丨那口“古井”

湘西里耶寻秦记之二丨那位“少年”

湘西里耶寻秦记之三丨那把“漆刷”


(一审:李孟河 二审:莫成 三审:李寒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