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首大学研究生实践团:“苗绣+”绣出产业新发展
发布时间:2024-07-30 来源  作者:

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陈歆 龚棋

7月13日至14日,吉首大学研究生院非遗苗绣·“湘”村振兴专业实践团,前往湘西州保靖县德颂苗画·扎染·苗绣店、吕洞山夯吉金寨苗绣馆,古丈县农家女素绣有限公司、中寨村、墨戎苗寨等地展开调研,探索苗绣与地方特色产业的融合发展之路。

苗绣+绘画

13日,实践团走进非遗苗绣传承人龙标蓉的德颂苗画·扎染·苗绣店,“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三个大词映入眼帘,满墙的苗绣作品无不诠释着自然之美。

2020年,龙标蓉受保靖县非遗中心的邀请返乡,与苗画大师梁德颂合伙开了这家店。作为国家级非遗苗画代表性传承人,梁德颂的苗画笔法精细、色彩浓重鲜艳,极具象征意义。经龙标蓉的一双巧手穿针引线后,一幅幅展示花鸟鱼虫、龙飞凤舞的苗绣作品便注入了艺术的灵魂,成为难得的藏品。

“这五条绣片是梁德颂老师的画稿,价值好几千呢。”龙标蓉拿起一条绣片向实践团成员介绍。如今,年过半百的她仍然每天坚持拿起针线绣上几个小时,曾多次带上绣品,代表湘西州参展参赛。苗绣的艺术性再现,丰盈了她的心灵,点亮了她的人生。

苗绣的艺术呈现之路,不止如此。在农家女素绣有限公司,湘西苗绣代表性传承人、农民画家王良玉讲述了她的绘画情缘,阐释了苗绣的第二大分支——素绣。

王良玉打小就爱画画,参加各种美术比赛,总能拿第一。1979年秋,家庭突如其来的变故,让13岁的她只能回家务农。虽丢下了学业,但她丢不下画笔。在农村的广阔天地里,花鸟虫鱼、田野山峰,她信手拈来、随兴而作。白天没时间画,就晚上画。没钱买纸笔,就用手指头代替画笔。借着一股韧劲,王良玉的画作逐渐成熟,成为名噪一方的农民女画家。

创办农家女画庄后,王良玉决定将入画的题材做成绣品。据王良玉介绍,传统湘西苗绣实际上有两大分支,一种是用彩色丝线绣在棉布或锦缎上的“锦绣”,色彩明艳;另一种则是素绣,以黑(青)白对比为基调,用单色丝线绣在棉布或麻布上,朴实无华。

王良玉对素绣有着独特的情感。她将挑花、锁花等绣法技艺糅为一体,进行高度整合提炼,形成了既不失传统湘西苗绣特色,又自成一格的独特工艺,开发出了一系列表达农村生产生活场景的素绣作品。

“这些素绣推向市场后,非常受欢迎。”靠办画展和参加全国各地的展会打开销路,王良玉的素绣不仅赢得了本地人的喜爱,还远销北京、上海等地。

苗绣+茶文化

13日下午,实践团沿着蜿蜒盘旋的山路,实践团走进保靖县吕洞山夯吉金寨,了解当地苗绣产业发展现状。

在吕洞山绣娘店,绣娘石元秀热情地拿出一副采茶的绣品,向实践团成员阐释了她的苗绣+茶产业融合发展新思路。黄金茶产业是保靖县助农增收的支柱产业,与秦汉、战国、巴楚、土司等文化相互交融,源远流长。2017年3月,石元秀联同村里30多名绣娘,成立阿嫂阿丫苗绣合作社,用苗绣承载吕洞山区诉不完的采茶故事,创建属于吕洞山特色苗绣。许多游客慕名而来采茶、赏绣,探索吕洞山的人文风情。

“现在本地的旅游业慢慢发展起来,苗绣作品的需求也高了,发展前景应该大。”石元秀说。言谈间,她热情地拿出她绣制的苗服和采茶的篓子,让实践团成员体验,苗服上的绣花仿佛活了,辉映着大家的笑脸,和生机勃勃的古老苗寨。

苗绣+旅游业

实践团走进墨戎苗寨,放眼望去,每家每户都挂上了营业许可,苗绣店、银饰店、特产店……比比皆是。14日,实践团成员跟随墨戎苗寨讲解员石珍的步伐,深入古丈县墨戎苗寨乡村游有限责任公司,调研苗绣与旅游业的交融发展之路。

在绣娘龙大姐的苗绣店门前,来来往往的游客走近观摩绣品、了解苗绣特点、购买苗绣制成的包包。“一个包包卖80多元。”石珍说,现在苗寨采用公司化管理模式,公司为每家每户统一挂牌,居民制作好产品后,统一进行质量检测,有的在苗寨当场售出,有的挂在网上售卖。现在,苗寨每天游客量几千人,旺季时能有一万多,带动500多户,3000多名苗寨群众实现就业增收。

由于历史、文化、资源等各种因素的差异,苗绣产业的发展也具备独特性、地域性。当苗绣与不同产业融合,“苗绣+”已不仅仅是苗族人世代延续的传统手工,更是“绣”出苗乡增收致富的振兴底色。